作者:肖劲民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多么熟悉可爱的名字,她整整在我的心里呼唤了三十个年头了;她在一天天一年年地长高、长壮和长大,变得越来越漂亮啦。
最近,每当我和夫人赵慧珠晚饭后漫步在环境优雅、静谧的校园里,她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都令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大学这所精神殿堂中师生的崇高境界---匠人精神。
办公楼前坡道石墩间的铁链;南北走向纵贯校区的排水渠道上的三座石桥;东北大学标志性建筑物的四个大门柱的南大门;NEUQ的花岗岩雕塑;校友们敬献给母校的“缘”、鼎的岩石基座……
还有那鸡鸣湖中的知源亭及九曲栏杆桥等,建设它们的一幕幕情景,时而浮现在眼前……
前者石材的雕刻制作者,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本地昌黎县城人---龙新普先生。当年他不到60岁,黝黑朴实的脸庞,长满老茧的双手,与不善言辞的嘴巴。可我等到他家调研时,却发现了他是那么的不普通。院子里的下房中排满了他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电动雕刻石材工具,电“锯”、“凿”、“刨”、“磨”、“洗”等设备,应有尽有。聊天中得知老人家每年都为北戴河中直疗养院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夏天来此避暑工作的房舍院子里的路、桥等,亲自设计、制造、安装、修理石材活计。作品样式古朴粗犷,工艺细腻精湛,深得用户的信任与赞赏。用他的话讲:石头在他手里如同木头一样,可以随意打磨成需要的模样。就这样,他以便宜合理的施工费用,承担了校园以上的石材活计。
办公楼前的坡道与石墩,他亲自挑选与主体建筑色调、风格相一致的花岗岩。墩子之间的处理,跑遍了秦皇岛市港务局、旧货市场等地,淘来万吨巨轮进港抛锚的粗大铁链。精制每一块石材的表面,力求自然天成的效果。竣工后,给人一种贵夫人佩戴项链的感觉。
为了南大门的四个门柱,他查阅研究东北大学校门的雕塑特点,柱头上的“云”形符号雕琢得大气流畅、器宇轩昂,透出了东北大学的渊源历史与文化厚重。
NEUQ雕塑小品,是捡东大软件园NEU SOFT PARK废弃的石雕,切割一小块同样质地石材,配在O右下角变成Q的。
三座石桥风格各异,雕塑小品一般。在现代化校园中透着中华桥文化的跨越、连接今昔的寓意。
“缘”、鼎石雕的基座从石材颜色、质地到字体阴刻手法等,都体现着制作者的独具匠心与文化内涵。龙新普老先生的儿子是他的司机和助手,可关键位置的设计,特别是现场安装,老人家都是亲自动手,一丝不苟。
对应这位燕山脚下、渤海之滨的北方匠人,鸡鸣湖中的知源亭制作过程,听起来也一样的真实、神秘与动人。建造队伍来自长三角的富庶之地---常州,经理方鸣。他们的祖先中,有古时候为达官贵人修建楼台殿阁的中国传统建筑艺人的后代。工程中标后,首先设计效果图和施工图纸,经学校审鉴后,提前在常州当地像制作儿童玩具积木一样,按施工图的设计加工好亭子的每一个构件,配置每一片亭瓦和亭顶……。
建筑工人几千里以外驱车赶来时,随车拉着所有的材料,最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从家里带来了排除施工积水的用旧车外轮胎制作的水桶和绳子。开始施工,有条不紊,亭子建得严丝合缝。我清楚地记得亭子最后上顶时,全体建筑人员虔诚立于周围,点燃鞭炮,上顶人口念咒语,从上抛撒糖果;亭子油饰时更是竭心尽力, “迎春晨读”, “铁棒磨针”、“岳母刺字”等山水鱼鸟画面,显示出绘制人对大学生的无言祈盼。那亭子建成十三年来,没有刷过漆,没有串过瓦,安然挺立默默地看着校园里师生们的言行举止。
这一南一北的师傅们、工匠们,用自己的良心与技艺造出了看似普通的校园小品。但他们不是简单的干活挣钱,而是把活计当做神圣的信仰去追求,去呕心沥血,精益求精。这不就是最普通、最现实的“匠人精神”的写照吗?这不是对《匠人精神》作者的“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的概述最好的诠释吗?
想起了新校区建设时,到清华大学考察其校园,看到它落成使用超过百年的大礼堂的铜门,令我震惊与感叹:铜门的锁具已年久失修,门上的绿色铜锈斑驳可见,可门把手、门轴却如新安,随意开启,与礼堂门前的四根明显风化的大理石制作的罗马柱,遥相呼应,静静地诉说着清华大学的历史沧桑与动人故事。
这些情景,更令我自然联想起读大学时的三位恩师,前二位后来亦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任教、任职。
第一位,赵寅震教授,河南南阳人,地质力学专家,先后就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农业化学及清华大学地质学两个本科专业,毕业后到长春地质学院任教,50年代师从苏联专家攻读副博士研究生;执笔编写矿床学类高校教材;60年代赴北京参加地质部长李四光教授创立并主讲的《地质力学》全国第一届学习班,并任班长。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隐伏矿床预测和优选最佳靶区,创立地质力学同成矿构造理论,找矿中开展同成矿应力场模拟,获得成功,出版专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获奖;地质矿产部获二等奖。
老先生一辈子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对待同事、学生及所有人温文尔雅,说话慢声拉语,从不显露自己的身世与业绩,他教过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他的为人、敬业精神及学术水平为学生与同行们称赞。记得原长春地质学院党委书记、地质部教育司长、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正部级)孟宪来老师,当年在北京曾对我说过:赵寅震教授若不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任教,在长春地质学院竞聘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是最有希望的。
第二位,周南硕教授,杭州人,敏捷精明,曾任分校副校长。《大地构造学》课讲得那真是出神入化。他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解着地质学中枯燥抽象的概念,抒发着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着听众们求索科学奥妙的信念与激情。
听他的课,绝不是单单学习地质,学习大地构造,那是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吸吮乳汁与自由遨游,不自觉地就会展开理想思维的翅膀。
第三位,是我读长春地质学院时的化学林老师,南方人,当年约40几岁。夏天着浅色素雅的小花半袖衫,一尘不染,金丝眼镜架在她白皙的中国古代贵妇脸庞的鼻梁上,讲起课来柔声细语,一句废话、一个口头禅都没有,整齐的板书从未写过一个错别字,从未胡乱用过黑板擦,听她的课那真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她是北京大学毕业生。
够了,够了,够了……,每当我看到、听到秦皇岛分校又一批本科为985高校毕业的年青博士应聘执教,心里就自然想起脑海里的恩师,想到学校的薪火相传,蓬勃发展。从年青教师的身上与脸上我看到了秦皇岛分校大厦基石的坚固与继续加高的实力,更看到了学校莘莘学子们成才的未来与希望。
今年开学全校教工大会上,我前排就坐亲耳聆听了刘建昌校长在讲台上的肺腑之言:211、985、双一流,这些中国高校头上的光环,不单单是佩戴装饰用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亲手打造出来的!
前几天得知分校高瞻远瞩,准确定位,利用东北大学的国际声誉和影响,拟与秦皇岛市政府共同开发利用现校园西侧将搬迁的污水处理厂,引进全世界排名前200位知名大学的相关专业,建立“东北大学国际康养学院”。
这是何等的振奋人心?!又是多么的志在引领人类科技前缘、造福人类的大学理念与豪迈气魄啊?!
这才是“匠人精神”的真正最好体现!
大学的“匠人精神”从办学理念开始,从课堂上老师们的衣着打扮,形象风度开始;从老师讲课的一句话、一页多媒体、一行板书开始;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等等微小细节开始。让在这里度过人生金子般四年宝贵时光每一天的学生们时时刻刻都在感受到:
东北大学秦皇岛的学生就是与众不同!
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干事。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永铭心头!
“匠人精神”伴我们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