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志壮
(一)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
这是领袖毛泽东,一九五四年站在北戴河之滨面对映入眼帘咆哮浩荡的辽阔海疆,有感而发一挥而就的《浪淘沙 北戴河》。这一著名诗篇尽情抒发出诗人毛泽东欣赏水天一色的波澜大海和赞美建立新中国,初步取得社会主义胜利,新中国“换了人间”的豪迈气魄。
我至今依稀记得。一九八零年六月,从沈阳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乘车回北京。那是生平第一次来到大海边的秦皇岛,三位同学背着书包专程相约去看海。从长途汽车站沿着窄窄的马路,走过低矮的门市;沿途行人寥寥,街景空旷萧条,一路打听奔向西海滩。我们迈过一道黄土岗惊呆了:“大海,大海!啊,大海呀!”面对浩瀚大海不约而同又不顾一切的踏进海水中。当日,三个穷学生破天荒的用三元钱购买了螃蟹、扇贝和青岛啤酒。还有三碗大米饭,狼吞虎咽的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海味午餐。
此时此刻,正是我的祖国拨乱反正百业待兴的改革初期。
(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我第二次来到大海边的秦皇岛,是一九八八年夏初,参加一个矿冶项目研讨会。晨曦里遥望魏武帝曹操曾经吟诵:“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山;正午时漫步剑秋路,红瓦白墙,水蓝沙黄;夕阳下游览鸽子窝,海风袭袭,白浪如涟。
我在此地还听说东工开办了一所分校,由于同出一门,确定闲暇时去走一走想看一看。一大早儿,从铁路疗养院出来,一招手崭新的TAXI载着我飞驰的奔向了东秦,开车司机海蛎子味儿的大连话快人快语海阔天空的讲着故事。
“那哩,有什么东秦学院吔!那个地儿,就是白塔岭农村的果园子。三面儿全是庄稼地儿…”静静的听着;
“上一次(刺),咱儿开车送新学(啸)生报到,入学就在个大饭堂哩,登记(劲儿)…”听着有些惊讶; 我独自在校区羊肠般的土路上,三步一停,一路看去。看到几栋简陋砖混结构的楼房;看到空空荡荡没有桌椅的学生食堂;看到坑洼不平衰草寥寥的露天运动场;看到有些“乡土”缺少学院气派和大学规模的东秦。
我隐约感叹:这是东秦吗?东秦就是这样吗?
但是,我站在东秦的土地上也清清楚楚的看到:朝霞中,面容纯朴脚步疾驰的男同学腋下裹挟着书本;又相遇容颜青涩步履轻盈的女同学肩头背负着书囊。这些殷殷学子从天南海北聚拢在大海边的东秦,在初创的东秦安身教学楼,习作图书馆,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刻苦学习,奋发读书,在知识的探索中砥砺前行。
我一步三回头离开了东秦,心里却忐忑不安放不下来。是啊!同学一个母校,同校师弟师妹,家中的事情总是叫人牵挂。我索性又走向西海滩,一屁股坐在沙滩上。如此这般心情,那里还能贪恋大海旖旎的风情呢。哗!哗!蔚蓝色起伏的海水将思绪平复又渐渐的捎带向遥远的天际:联想到曾经矗立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坡上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曾经坚守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三台抗战中继续办学的老东北大学。是的:“历尽前贤国也家,成于勤俭败由奢。”
我相信东秦!他们向着大海喷薄欲出的太阳,蹒跚着追逐着。相信东秦,比大海更为辽阔的世界在前面等待着他们。相信东秦,年轻就充满成功的希望。
(三)
我第三次来到大海边的秦皇岛,是十分荣幸的受邀参加东秦校友会成立大会。
我静静的瞩目于多媒体屏幕: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高级人才;在校学生近万余名,研究生院一个;学院七个;专业设置三十三个…国际合作院校二十九个。
数字,是简单的。
建筑面积239430平方米,图书馆舍面积15786平方米;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博士学位63%;硕士学位31%;其它6%。并聘请多位院士,长江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数字,又是公正的。
这些清晰的数字:向世人演算出的是东秦的历程,是东秦的发展,更是东秦的创新。
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而东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确立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方针,更加科学,立意长远,是着眼于未来。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置身于东秦的土地:高耸的楼宇,如画的校区;年轻的笑脸,慈眉的师长。与我第二次来到大海边的东秦相比,可说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尾声)
我,深深的沉浸于东秦盛会的欢声笑语中。祝贺的掌声,拍出来;欢声的话语,说开来:红色的围巾,带起来;明年的校庆,约下来!
明年大海边的东秦,三十而立!她的历程,她的发展,她的创新,实实在在践行着:“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特别是在今天更进一步证明习总书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 的真灼识见。
我将目光投射到东北大学白山黑水的精美校徽,又仔细端详北京校友会:“海内存校友,天涯若相邻”的书法贺词,同时爱抚的欣赏:“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大海边的东秦。
这山水;海天;大海;与之息息相关的都蕴含一个“水”字。“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那么,用水比喻人生就如同少年如溪;青年如河;中年如湖;老年如海。
如此这般,大海边的东秦,其前程远大兮。
作者简介:许志壮,男,出生于1953年12月,北京市人,于1980年6月 东北工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教授,任所、处总经理,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